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有的拿不出原产地证明,有的生意萧条。 文|杨幸 编辑|丁东 1月8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展开调查,共检查俄罗斯商品馆相关门店或展位47家,立案6起。 多地整治“俄罗斯商品馆”类店铺 截至1月8日,上海市市监局对一些无证照经营、未备案经营的行为已经立案调查并责令停业。 针对一些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的俄罗斯商品馆,如宣传为“国家馆”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官方背景,或俄罗斯进口商品数量占比过低却仍自称为“俄罗斯商品馆”,上海市市监局也已立案调查。 此外,上海市市监局已要求此类店铺做好索证索票,确保商品来源合法正规;不同产地的商品分区摆放,确保标识显著消费者可辨别。 上海市杨浦区市监局四平市场监管所二级主办周琳在《新京报》的采访中表示,要判断馆内食品是真进口还是假进口,需要对照商品票据一一核对。 但她也坦言,并没有明文规定“进口展销会”的所有商品必须都是进口的,这为日常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 2024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市监局也对本辖区的俄罗斯商品馆进行了检查,涉及经营场所、售卖产品的资质报告等。 急速占领商圈的“俄”货 能否就此按下暂停键 此类俄罗斯商品馆多以加盟形式落地,如俄北熊、俄比熊、俄贝熊、俄品汇等。有品牌加盟负责人员打出广告,宣传最快3个月回本,单店综合毛利50%左右。 为进一步提高利润,此类店铺以“俄货”引流,搭配其它国家产品或国产货物以降低成本。例如,在北京新开的俄罗斯商品馆内,商品来源遍布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 此外,一些俄罗斯商品馆还会售卖“假的”俄罗斯商品。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位博主与俄罗斯女友走访了某地一家俄罗斯商品馆后发现,店内大部分商品名称都是由中文翻译而来,形成了俄罗斯人都看不懂的俄语。此类产品不仅产地与宣传语中的“俄货”不符,还价格虚高。针对店内的榴莲糖、咖啡等产品,该博主认为,俄罗斯气候寒冷,不可能有热带水果制品。 如果有俄罗斯商品馆明确指出其商品为俄罗斯进口,实则为国产或其它与宣传不符的情况,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上海兰迪(广州)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孔云飞律师在“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表示,如果俄罗斯商品馆仅使用了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元素,或者标注“俄罗斯风味”等,很难将其定性为虚假宣传;但是若直接使用了“源头直供”的宣传语,但实际情况却与宣传不符的,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涉嫌虚假宣传。 目前,由俄罗斯农业部、俄罗斯出口发展中心官方认定授权的俄罗斯国家馆在全国范围内仅有4家,分别位于上海、哈尔滨、成都和深圳。此类俄罗斯国家馆是中俄合资企业全权运营的俄罗斯食品永久品尝和展示馆,经营目的在于帮助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宣传推广本地产品。 市场上涌现的俄罗斯商品馆多与俄罗斯国家馆无关,随着各地陆续关注到“俄罗斯商品馆”类店铺存在多种乱象,一些打着“俄货”旗号的店铺已经关店。 一些经营者也意识到,俄罗斯商品馆并不像加盟负责人所说的那般暴利。 有业内人士认为,俄罗斯商品馆的爆火只是昙花一现,未来将会迎来一批俄罗斯商品馆的倒闭潮,有俄比熊门店店员向“红星新闻”透露,他们店日均销售额已经出现下降趋势,难以达到招商说明中1万元的日均营业额。 俄罗斯商品馆的无序扩张或将成为历史,赚到钱的只有已经“事不关己”的品牌方。 (综合新京报、北京商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