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市民张利惊喜地发现,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南侧、321国道西侧,毗邻锦华都和万晟城小区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海绵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东兴区海绵城市建设锦华都闲置地块生态修复项目
此前,每到汛期,周边约5万平方米的地表雨水就会汇集于此,并沿着321国道流到地势低洼的桥下形成内涝,影响居民出行。
为解决这些问题,东兴区对该闲置地块进行生态修复,同步配套建设约1.6万平方米的绿地和生态停车位,打造一处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路面铺装采用透水混凝土及植草汀步形式;场地内布置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可存水658.61立方米,有效解决内涝积水问题;绿化方面采用渗透型土壤回填,雨水径流通过植物吸收和土壤渗透,经地下管网回收再利用……项目处处体现“海绵”巧思,也成为内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
内江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据了解,海绵城市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围绕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多重目标。
融入“海绵”理念的大自然城市碧道
“全市力争通过3年时间集中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河湖水系空间严格管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建科科长陈洁介绍,2023年6月,内江市成功入选四川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示范期为3年。
内江市海绵城市项目按照城市载体,一般分为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城市排水防涝及河湖水系五大类。
2024年,内江14个项目获得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包括道路与广场项目8个、公园与绿地项目2个、城市排水防涝项目3个、河湖水系项目1个,到当年底已完工项目10个。
2025年,全市共梳理申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8个,其中内江市中心城区公园海绵化提升工程(二期)等25个项目已通过省级初审,计划总投资26.89亿元。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比例达44.6%
海绵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江切实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更新、新区建设全过程,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生态基底。
陈洁介绍,2023年4月我市出台了《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工程等各类项目建设。当前,正在制定配套实施细则,规范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流程。
同时,编制了《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与审查要点》等技术文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指导海绵城市项目审查和建设实施。
为完善规划体系,在《内江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基础上,正在开展修编工作,规划成果将纳入内江市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内江市中心城区水系统综合规划》《内江市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各片区详细规划,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体系。
在项目审批方面,全面畅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手续办理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快速推进。
内江谢家河再生水厂地面海绵公园
当前,内江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座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体”城市正在加快形成。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内江构建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开展老旧城区排水管网建设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实施了内江市龙凼沟排涝设施建设项目、内江城区地下排水管网病害治理(二期)工程、内江市东兴区红新路及星光街排涝涵道建设工程等项目,因地制宜新建雨水调蓄池、排涝泵站、排水管网等,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
在径流污染管控方面,采取源头分散式管控模式,开展汉安大道海绵化提升、内江市中心城区公园海绵化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布局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带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
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寿溪河湿地公园、清溪湿地公园、花萼湿地公园、千水湖公园等公园绿地,建成甜城绿道约180公里,拓展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截至目前,内江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46.16平方千米,比例达44.6%。”陈洁告诉记者,预计到2025年底,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70%以上的雨水径流得到有效管控。(来源: i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