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外资与中国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
同行四十载,中国改革发展处处有外资身影。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行者,更是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者。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全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更直接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从沿海特区到内陆腹地,从制造业车间到科技创新前沿,外资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更通过产业链整合、管理经验输出和人才培育,推动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这些数据背后,是外资与中国市场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开放包容发展理念的实证。可以说,外资早已不是中国经济的外来客,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建设者,其贡献已深深镌刻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丰碑。
沃土三重力,中国经济市场处处有韧性活力。面对美国挑起的关税贸易战和全球供应链震荡,中国始终以高水平开放对冲逆全球化逆流。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市场的机遇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主义的必然选择。”超大规模市场、全产业链优势、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构成了吸引外资的“三重引力”。2024年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再减27项限制,自贸试验区形成“制度创新雁阵”,RCEP深化区域经贸合作,这些举措让中国连续六年稳居全球引资规模前三。85%的跨国企业将中国视为“战略市场”,而非简单生产基地。这种战略地位的提升,印证了中国经济从“成本洼地”向“价值高地”的质变。从要素红利到制度红利,中国始终以改革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成为国际共识。
改革破壁垒,中国开放环境处处有外资信心。针对外企关切的公平竞争、数据流动等新课题,中国正通过扩大制度型开放破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市场准入”与“优化服务保障”轮驱动,从缩减外资准入限制清单到实施《外商投资法》,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性改革持续深化。2025年推出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实现政企沟通从“键对键”到“面对面”的升级。在上海,特斯拉第二超级工厂投产;在湛江,巴斯夫投资百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实现“拿地即开工”。这些实践表明,中国正以更透明的规则、更高效的治理重构全球资本信心坐标系。问题导向的改革永不停步,中国正用制度创新的“工具箱”破解发展中的“问题锁”,让外资在华发展既有星辰大海,更有坚实航标。
稳进双行舟,全球发展格局处处有中国贡献。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始终是多边经贸体系的“稳定锚”。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从主办进博会到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WTO世界贸易地位。面对美国关税战引发的全球贸易失序,中国维护自身权益,又勇于与破坏世界贸易秩序者作斗争。当中国机遇与世界需求同频共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正在孕育,而中国始终是这一进程的建设性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以“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定力、“与各国共享机遇”的胸怀,正在书写与外资合作的新篇章。这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发展理念的交融创新,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是合作共赢的沃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这场双向奔赴,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东方智慧。(薛康康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政协综合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