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伟德竞彩是哪个国家的门户网

当机器成为"驾驶员",责任伦理如何重构?

2025-03-16 20:56:33    来源:中国伟德bv国际    访问:    

智能驾驶将传统驾驶行为拆解为算法、传感器与机械控制的组合,这种技术跃进使安全问题的讨论必须突破物理碰撞的范畴,转向更复杂的责任伦理领域。在人与机器共治的方向盘背后,三个伦理命题亟待社会达成共识。

一、模糊地带的责任界定难题

传统交通事故中,"过错"指向驾驶人的主观过失或客观操作失误,但智能系统介入后,责任链条被拉长:算法是否误判?传感器是否失效?数据训练是否存在偏差?当车辆在"人类接管"和"自动驾驶"模式间切换时,行为主体在毫秒间转换,责任归属却可能陷入"真空"。这要求法律框架重新定义"过错"的内涵,从单纯追责个体转向约束技术开发方、运营方与使用方的权责边界。

二、算法决策中的道德困境

车辆在紧急避让时选择保护乘客还是行人?面对无法规避的碰撞时如何分配伤害程度?这类"电车难题"在人类驾驶中属于偶发伦理考验,对智能系统却是必须预设的决策逻辑。算法的"价值观"实质是开发者对生命权优先级的量化赋值,这种隐性道德编码需接受公共伦理审查,避免技术理性凌驾于人性共识之上。

三、用户认知与系统能力的错位风险

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可能导致"技术催眠"效应:人类误将机器的有限能力等同于绝对可靠,在系统边界外盲目信任。这种心理依赖削弱了必要的应急戒备,使本应作为安全冗余的人类监管环节形同虚设。技术推广需同步构建公众的风险认知教育体系,明确"智能辅助"不等于"完全替代"。

智能驾驶的安全不仅关乎代码的严谨性,更需构建与之匹配的责任伦理生态。唯有让技术发展节奏与伦理建设同频,才能避免工具理性对人性价值的侵蚀。(作者:张建平)

[责任编辑:辛文]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zhubaoholdings.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